当前位置:首页  新闻公告  学院新闻
从首份铀矿报告到“华龙一号”:一堂社区里的核工业精神课
作者: ​文稿:蔺森淼 图片:蔺森淼 王俊婷 尹冉 发布时间:2025-10-13 点击量: 10



为深化红色基因与核工业精神的时代联结,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在历史回望中厚植家国情怀、传承奋斗精神,1010日下午两点,马克思主义学院“核梦起航”星火宣讲团前往六合区大厂街道十村社区,开展以“党领导下的中国核工业”为主题的志愿宣讲活动。

活动伊始,宣讲员王俊婷以一份1955年核工业勘探队的“首份铀矿勘探报告复印件”为切入点,拉开“第一个30年——白手起家,成就辉煌”的历史篇章。她通过投影展示报告上泛黄的字迹、手绘的勘探路线图,向听众还原了新中国核工业起步时的艰难处境。此外,王俊婷还特别提及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的历史影像,让在场老党员同志直观感受到“白手起家”的不易与“成就辉煌”的震撼。

随后,宣讲员尹冉以“两个30年”的时间脉络,展现中国核工业从“开发吸收”到“创新驱动”的跨越。她展示了秦山核电站建设初期的“技术消化笔记”展示了我国成功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,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的转变。紧接着,她播放了“华龙一号”全球首堆商运的现场视频,介绍我国核电技术如何打破国外垄断,成为“走出去”的国家名片,让听众清晰看到党领导下中国核工业的迭代升级,感受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。

最后,宣讲员蔺森淼聚焦“精神传承”,系统阐释中国核工业孕育的四种宝贵精神。他以具体人物与场景为依托,让精神具象化:讲解“两弹一星”精神时,提及王淦昌化名“王京”隐姓埋名17年、邓稼先在辐射区捡实验碎片的事迹;诠释“四个一切”的核工业精神时,讲述核地质队员在戈壁滩上“喝苦水、住帐篷,却把地质资料当生命”的故事;解读“强核报国、创新奉献”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时,以“华龙一号”团队攻克24项核心技术为例;介绍中核集团重大核工业精神时,结合秦山核电、田湾核电等项目中“精益求精、协同作战”的实践。蔺森淼用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,让四种精神成为可感知、可学习的榜样力量,引发在场党员同志的强烈共鸣。

此次宣讲既是一次中国核工业发展史的系统梳理,更是一场核工业精神的深刻洗礼。它让“党领导下的核工业奋斗史”走出史料、走进社区,让“白手起家、自主创新、强核报国”的精神化为可触摸的力量。社区老党员表示,通过宣讲更懂了“核工业背后的家国大义”,而宣讲团成员也在讲述中进一步坚定了“传承红色基因、担当时代使命”的信念,为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传播注入了青年力量。